臺積電向其員工發出底薪調薪通知,今年度平均調薪幅度達4%-5%,業界認為符合預期。因為在今年的半導體行業并不景氣,臺積電剛剛公布的一季度營收收入環比減少了18.7%,預計今年的營收也將下滑1%-6%。在如此情況下,臺積電仍采取常態化加薪也算不錯。
但據臺媒報道,有臺積電內部員工抱怨,今年不應該縮減調薪幅度,而是應該調整資本支出。在今年一季度的財報電話會議上,臺積電管理層預計今年的資本支出仍維持在320-360億美元之間,不會削減。
也有臺積電資深員工對此表示,資本支出關系到公司的長遠發展,如果縮減投資,未來會失去獲利成長的動能,與其抱怨,還不如好好工作。
中國臺灣另外一家晶圓代工廠力積電雖然今年的運營面臨衰退壓力,但也宣布了調薪幅度,幅度也在3%-5%,維持與去年相同的水平。
而臺積電員工為何會有這樣的抱怨,可能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落差大。因為前兩年的半導體行業高景氣度是有目共睹的,尤其臺積電在這兩年的營收也屢創新高,所以在2021年時,為了滿足員工希望能將部分分紅轉為每月薪資的要求,臺積電進行了結構性大調薪,調幅高達20%;2022年的年度例行調薪也將近10%。而到了今年,調薪幅度一下縮減了一半,導致員工的心理落差大,心生怨言。
另一方面,雖然半導體行業處于下行周期,但不是所有領域都面臨裁員、減薪的問題,尤其在制造、設備端,對于人才的需求還在進一步擴大。據臺媒去年報道,半導體設備廠商ASML和科磊都在中國臺灣積極招募人才,ASML更是為了求才和留才提供極具競爭力的薪資和福利,自去年7月以來ASML的實質調薪幅度已達15%-19%。所以,對于技術人才來說,可能去處有很多,誰提供的薪酬福利好,就去哪里。
包括臺積電自己也在積極招募人才,其在今年宣布,為了持續滿足業務成長與技術開發需求,今年預計將招募超過6000名新人,碩士畢業的新進工程師的平均整體薪酬將達200萬元新臺幣(約合45萬元人民幣)。
其實,不僅僅是臺灣地區在某些領域面臨半導體人才短缺的局面,大陸也有相同的問題。在去年5月的《經濟信息聯播》節目中,主持人就提到,國產芯片熱潮引發了搶人大戰,除了爭搶有經驗的在業人才,資本的注入也直接推升了芯片人才的薪資水平。根據智聯招聘2023年在線招聘數據庫的數據監測統計分析,2023年一季度,電子技術/半導體/集成電路行業平均薪酬達11844元,在行業平均薪酬排行榜上位列第二,僅次于基金/證券/期貨/投資行業。
另據智聯招聘近日發布的《2023年春招市場行情周報(第四期)》顯示,芯片工程師、人工智能工程師在春節后四周連續霸榜高薪職業前兩名,且平均招聘薪酬環比持續上漲,在節后第四周分別達到28422元/月和25148元/月。
半導體行業的薪酬獲得了大幅增長,但人才的缺口卻依然很大。根據相關機構預測,2023年,國內芯片行業人才需求將達到76.65萬人左右,其中人才缺口還有近20萬人。新能源、集成電路、醫療器械、生物制藥、工業自動化等高端制造業的招聘規模出現快速增長,同比增幅超過40%。
造成這種‘粥多僧少’的局面,有幾大原因。一是半導體行業人才培養的周期較長。目前,國內許多高校都在近兩年設立了集成電路學院以滿足不斷增長的人才需求,僅在2021年,就有十幾所高校相繼新設了集成電路學院,包括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等。但培養出可用人才則還需要幾年時間,遠水解不了近渴。
二是市場需求量大。芯片工程師其實是一個較為寬泛的稱呼,他也有很多分類,如前端設計工程師、功能驗證工程師、模擬/射頻設計工程師,以及版圖設計工程師等等。這么多的種類對于人才的需求都很大,尤其是具有5-10年經驗的工程師,更是‘一才難求’。
雖然,目前半導體行業面臨著嚴重的人才短缺問題,但另一個‘奇怪’現象也不得不引起關注。探索科技首席分析師王樹一在《安得猛士守IC》一文中就曾報道過,‘國內的芯片工程師面臨著40歲(35歲)門檻,明明技術能力沒問題,也正在年富力強的階段,卻難以被市場接受?!?/p>
雖然培養年輕的后繼人才很重要,但對于這些中年工程師遭遇的年齡門檻問題也需引起重視,國家應該出臺相應政策支持這部分人的就業問題。